一、核心设计理念:卫生设计与分区管理
严格的区域划分:
生熟区、冷热区严格分开:这是食品车间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。原料处理区(如解冻、清洗)、热加工区(如蒸煮、烘烤)、冷却区、内包区、外包区等,必须物理隔离,并形成从高清洁区向低清洁区的单向流程。
人流、物流、气流、废物流分离:避免交叉污染。人员从高清洁区走向低清洁区时,需经过更衣、洗手、消毒程序;反向则需更换工作服。
气压梯度设计:
空气流向必须从 高清洁区 → 低清洁区。
例如:内包装间(洁净度最高) → 冷却间 → 热加工间 → 原料处理区。
相邻区域维持 5-10 Pa 的正压差,防止污染空气倒灌。对于产生粉尘、异味或湿气的区域(如粉料投料间、油炸间),应设计为负压。
二、装修材料选择:耐腐蚀、易清洁、防霉
食品生产环境通常伴有高温、高湿、酸碱腐蚀和频繁的清洁消毒,材料必须能承受这些严苛条件。
围护结构(墙、顶、地):
墙面与吊顶:首选 金属夹芯板(如岩棉、硫氧镁、铝蜂窝芯)。表面光滑、无孔、不吸水、抗腐蚀、不易长霉。绝对禁止使用 石膏板、涂料和普通墙纸。
地面:最佳选择是 环氧树脂或聚氨酯自流平。它们能做到无缝隙、耐重压、耐化学品腐蚀、防滑、易清洁。其次是PVC卷材地板,但必须保证焊缝牢固、密封。
阴阳角处理:所有墙与墙、墙与地、墙与顶的交接处必须做成 圆弧角(R角),半径通常≥50mm,彻底消除卫生死角,便于清洁。
门窗:
门:采用洁净密闭门,建议使用不锈钢或树脂板门。门框必须密封,门下缘若需开闭,应采用自动升降式密封条。
窗:采用双层玻璃固定窗或密闭性好的平开窗。窗台应做成斜坡(≥30°),防止积灰和放置物品。
三、核心系统:满足食品卫生要求
通风与空调系统(HVAC):
温湿度控制:低温洁净区(如冷却间、内包间)需要较低的温湿度,以抑制微生物生长。系统必须能精确控制,并防止结露。
高效/中效过滤:根据产品工艺要求,在内包装等关键区域通常需要配置高效过滤器(HEPA),以去除空气中的霉菌和酵母菌等。初效和中效过滤器应便于拆卸和清洗。
防霉措施:风管内部、盘管、接水盘等部位必须使用不锈钢或镀锌钢板制作,并确保内部光滑、无死角、不积尘积水,从根本上杜绝霉菌滋生。
给排水系统:
地漏必须是 洁净室专用密封地漏 或 自带水封的洁净地漏,能有效防止废气、害虫从下水道倒灌。
排水沟应设计为明沟+不锈钢盖板,盖板应为可拆卸式,便于彻底清洁。排水沟的流向不得从低清洁区流向高清洁区。
供水管道:必须采用 304或316不锈钢管,避免铁锈污染。
排水系统:
电气与照明系统:
灯具:必须使用 IP65及以上等级的防尘防水灯具,密封结构,不易积尘,易于擦拭消毒。
插座与开关:应采用 防水型(IP等级),并尽可能嵌入式安装,减少突出表面。
四、卫生设施与细节
人员净化设施:
更衣室:流程必须合理,通常为:换鞋 → 一更(脱外衣)→ 二更(穿洁净工衣)→ 洗手消毒 → 风淋室 → 进入车间。
洗手消毒设施:必须采用 非手动式(如感应式、脚踏式)水龙头和皂液器。干手器应为感应式或使用一次性纸巾。
物料净化设施:
传递窗:用于小物料传递,最好带互锁装置和紫外杀菌功能。
货淋室:用于较大物料的进入,对货物表面进行吹淋。
设备与工器具:
设备应选用 不锈钢材质,表面光滑、无死角、易于拆卸清洗。
设计时应为设备留有足够的维护和清洁空间。
五、施工与后期维护
施工过程的清洁管理:施工阶段就要建立严格的清洁制度,防止建筑垃圾和灰尘残留于隐蔽空间。
害虫防治:所有管线穿墙孔洞必须 完全、永久地密封,防止成为害虫和老鼠的通道。
竣工验收与检测:完工后需进行综合性能验收,包括:
洁净度(悬浮粒子)检测
沉降菌/浮游菌检测
压差、温湿度、风速风量测试
照度、噪声测试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