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设计与布局阶段:遵循法规与流程
这是确保项目成功的基石,必须“兵马未动,设计先行”。
严格遵守GMP/ISO 13485规范:
核心准则:药品生产必须遵循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》(GMP),医疗器械需遵循GMP及ISO 13485标准。设计必须完全基于这些法规要求。
文件化:所有设计决策都应有据可查,形成用户需求说明(URS)、设计说明(DQ)等文件。
合理的平面布局与人物流:
人流:入口 → 更鞋 → 一更 → 二更 → 缓冲/气闸 → 洁净走廊 → 各操作室。
物流:入口 → 脱包/清消 → 传递窗/货淋 → 洁净区暂存间 → 各操作室。
明确分区:严格划分 洁净区、准洁净区、非洁净区。通常设计为“内核-外廊”模式,将最高级别(如A/B级)区域置于中心。
人物流分开且单向:人员和物料必须有独立的、经过净化的通道。流程设计应避免交叉和往返。
气压梯度:设计由内向外、由高洁净度向低洁净度的正压梯度(通常相邻房间压差≥10-15Pa)。对于产生粉尘或有毒物质的区域(如青霉素类车间),则需设计为负压。
辅助功能用房不可或缺:
更衣室:必须设计为一更(脱外衣)、二更(穿洁净服),并有足够的空间和镜子,确保更衣程序正确。
工器具清洗/灭菌间:用于清洁和灭菌生产用的工器具。
洁具间:存放清洁工具,需设计易清洁的拖把池和储物架。
洗衣间:用于清洗和整理洁净服。
二、装修材料与结构:易清洁、不产尘、耐腐蚀
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清洁消毒的效果和车间的寿命。
围护结构:
墙面/吊顶:首选金属夹芯板(如岩棉、硫氧镁、铝蜂窝芯)。表面光滑、刚性好、不起尘、耐腐蚀、易消毒、气密性好。绝对禁止使用石膏板、涂料等普通装修材料。
地面:最佳选择是PVC卷材地板或环氧树脂自流平。必须做到耐磨、耐腐蚀、抗静电、无缝隙、易清洁消毒。墙角必须做圆弧角(R角) 处理,杜绝卫生死角。
门窗与观察窗:
门:采用洁净密闭门,最好是金属材质的,带观察窗。门框与墙体的接缝必须密封。
窗:采用双层中空玻璃固定窗或密闭性极佳的平开窗,确保气密性。
三、核心系统施工:心脏与血管
这是技术含量最高、最决定成败的环节。
空调净化系统(HVAC)- 系统的核心:
A级区:必须采用垂直/水平单向流(层流),风速控制在0.36-0.54m/s。
B/C/D级区:采用非单向流(乱流),但需通过合理的送风口和回风口布置,确保气流能有效带走污染物。
安装:必须确保高效过滤器与安装框架之间的绝对密封,通常采用液槽密封或机械压紧+垫片密封。
检漏:安装后必须对每台过滤器进行现场PAO/DOP发烟检漏测试,确保无泄漏。
温湿度控制:必须精确控制,因为温湿度是微生物滋生的关键因素。通常药品生产要求温度18-26°C,湿度45-65%。
高效过滤器(HEPA/ULPA)安装与检漏:这是洁净度的生命线。
气流组织:
自控系统:应能自动监控和记录温湿度、压差、风速等关键参数,并能实现报警。
电气与照明系统:
灯具:必须使用洁净室专用洁净灯具,密封结构,不易积尘,易于清洁。照度需符合规范(如主要操作区≥300 Lux)。
插座与开关:采用嵌入式、密封型产品,防止积尘。
应急电源:对于关键区域(如无菌操作区、冷库),需配备不间断电源(UPS)或备用发电机。
工艺管道与设施:
给排水:管道材料应为不锈钢等耐腐蚀材料。地漏必须使用洁净室专用密封地漏,防止废气倒灌和微生物滋生。
管线穿墙:所有穿过围护结构的管线(风管、水管、电缆桥架)必须进行严格的、永久的密封处理,这是维持压差和防止污染的关键。
四、施工与验证管理
严格的施工管理:
清洁管理:施工现场必须设立清洁制度,不同区域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服装。
成品保护:对已安装的墙板、地面、设备等采取有效保护措施。
全面的验证(Qualification)流程:
医疗领域净化车间必须经过完整的验证流程,以文件形式证明其持续符合预定用途。这就是著名的4Q流程:DQ(设计确认):确认设计符合GMP和用户需求。
IQ(安装确认):确认所有组件已按照设计图纸和规范正确安装。
OQ(运行确认):确认系统在空载状态下能按预定参数运行(如风速、压差、高效过滤器检漏)。
PQ(性能确认):模拟实际生产操作(通常进行三静三动),确认系统在负载状态下能持续提供符合标准的环境(粒子、微生物等)。



